Search

#疫時之間【一時的氣憤,永遠的傷口】

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,只要一過晚上十二點...

  • Share this:

#疫時之間【一時的氣憤,永遠的傷口】

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,只要一過晚上十二點,就會點開 Facebook 的動態回顧,看看多年前的今天在乎什麼事、說了些什麼話。
⠀⠀
去年這時候我在當兵,寫了一篇《寫給覺得「國軍不意外」的你》,分享自己在新訓單位一個多月來的觀察。
⠀⠀
三年前則是一件我根本忘記的事,很多人大概也忘了......
⠀⠀
📌事情大概是這樣的:新式身分證設計徵稿,奪得 9 萬多票的網路人氣獎不敵 46 票的評選設計獎,成為製作新式身分證的重要參考。對此很多人質疑不公,但讓問題更複雜的是,人氣獎「嶼民在地」大大方方寫著「台灣國民身分證」,對比設計獎的「中華民國國民身分證」,又牽扯了這座島上最敏感的國族認同。
⠀⠀
許多 KOL 紛紛發聲,質疑內定、黑箱、不尊重民意的撻伐聲比比皆是。評審之一的設計師聶永真出面說明,並希望停止對評審與參賽者的言語霸凌與人身攻擊。而他的下一篇貼文,就是一張螢幕截圖:很多氣憤的網友私訊給他,滿是「Fxck your mother」或「你這種程度算設計師嗎」等言論,好諷刺。
⠀⠀
我理解競賽規則、尊重評審團基於專業的考量,但也理解人們希望自己的國族認同能往前走一大步。但我當時不能理解,至今也還是不懂的是:為什麼大家這麼生氣,生氣到可以任意又輕易地展開攻擊。
⠀⠀
🔥透過網路平台的匿名保護,我們恣意的發洩情緒,完事後不負責任地轉頭走人。然後呢?一時的氣憤,就像聶永真說的,可能造成了一輩子的傷口。
⠀⠀
而在另一個時空下輾轉得知自己的「無心之舉」可能造成了意想不到的後果時,我們還能問心無愧地說一句「我又不是故意的」或「我怎麼知道會這樣」嗎?
⠀⠀
____
⠀⠀
💉回顧貼文的今天,剛好網路上流出台北市違規施打疫苗的名單,其中不乏許多知名人士。網路上自然又有一群人到處流竄四處征戰,要這些「全民公敵」出來給個解釋。
⠀⠀
兩件事在因果關係與嚴重性上相去甚遠,所以人們的憤怒與發洩乍看之下情有可原。不過退一步思考:名單本來不是在檢調單位手上,媒體是怎麼知道的?有沒有可能是一種轉移注意力的操作,然後我們就輕易地隨之起舞了?
⠀⠀
在疫情爆發前,我們比較能冷靜的思考或做出判斷,不過隨著焦慮、不安與猜忌,人與人的信任瀕臨崩壞,我們的情緒也就更容易被激起。
⠀⠀
🏹《飢餓遊戲》電影裡有一句我至今仍印象深刻的話:"Remember who the real enemy is."
⠀⠀
疫情是唯一要克服的敵人,同島一命當然不是一言堂。只願我們在行動前、說話前,都可以多想一下:自己一時的宣洩,可能會造成什麼結果。
⠀⠀
____⠀⠀⠀⠀
⠀⠀
想瞭解更多關於對話的大小事,還可以收聽我們的 Podcast 節目 👉 https://chatfortaiwan.firstory.io/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【對話千層派】發起鼓勵全民對話的運動,希望大家都能與身邊的人們討論政治、民生,交換彼此的資訊與觀點,進而相互理解、取得共識,一起找出打造理想未來的方法。
View all posts